中国海洋大学以“四个聚焦”推动一流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海洋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给学校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聚焦铸魂强师、立德树人、服务大局、改革赋能,努力建设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铸魂强师,着力打造信念坚定的教师队伍。成立学校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明确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教师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教师联谊交友等10项制度,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导师遴选、评优选先等方面,强化各级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考核把关作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9月定为学校“师德师风教育月”,开展“树师德 正师风”“弘扬海大大先生精神”系列专题活动,举办师德师风培训会、暑期党性学习研修班,依托“东方红”科考船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实践教育,提升广大教师的师德涵养和道德情操。编纂《中国海洋大学史》7卷10册,深入挖掘和阐发百年校史中赫崇本、文圣常等“海大大先生”优秀事迹和精神品格,讲好“海大大先生”教书育人故事;创新师德教育宣传形式,自编自导海洋科学家题材电影《逐浪之文圣常》登陆院线,打造“回澜阁”等专题栏目,讲述一线教师“为学、为事、为人”的感人故事。
聚焦立德树人,着力打造潜心育人的教师队伍。强化制度设计。在各类人才工程聘用合同中明确为本科生授课要求,在职称评审中将本科教学课时量和教学质量及一线学生工作列为前置要求,单独设立思政课教师和教学突出类教师晋升通道,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倾心教学、热爱学生。强化育人能力。建设教研室、课程组、实验(实践)教学中心等179个,实现基层教学组织覆盖全部专业、全部课程、全体教师,加强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融合,深化“教学—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推动教师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学,实现科研反哺教学;针对教师入职适应期、职业发展期和经验成熟期,分层分类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活动,推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技能提升。强化名师示范。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大力引进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教学大师、教学名师或本领域的高水平教学人才,以“名师+教师团队”模式建设“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名师·导航”讲堂活动,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和工作室的集群效应。
聚焦服务大局,着力打造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开展“从0到1”的重大基础研究、“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和服务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强化科研指导服务,统筹校内外资源力量,对有潜质的科研项目加强申报、研究、结题全流程跟踪指导;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助力教师改进研究方法、开拓研究思路,完善机制支持理工科教师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人文社科领域教师强化资政建言,着力提升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能力。强化融合发展。深化与崂山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实质性合作,完善人员双聘、平台共建共享机制,构建高校—国家实验室融合发展体系,协同引育海洋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围绕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联合科研攻关、人才共引共育,支持鼓励双向兼职、深化合作,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重大战略。坚持“四个面向”,组织教师主导和深度参与国际科学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出并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蓝色粮仓”“蓝色种业”等系列重大科技战略,打造蓝色智库,牵头发起实施“第二次黑潮及周边海域国际合作研究”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持续发出中国声音。
聚焦改革赋能,着力打造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创新引育体系。实施“筑峰”“繁荣”“英才”等人才工程,构建“学科—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人才引育机制,制定修订各层次人才工程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10项,举办海洋高端人才论坛、国际青年学者行远论坛等高水平引才会议,完善团队建设组织模式和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模式,健全层次分明、引育并举、专兼结合、衔接有力的人才引育体系。深化评价改革。完善以1个评聘总体规则、N个系列评聘细则和x个配套评价标准构成的“1+N+x”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体系,按照理科、工科、人文、社科、体育艺术、思政课教师等类别设置职称申报要求;持续完善优秀师资选聘机制,探索实行长周期考核,进一步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激励保障。设立“校长特殊奖励”“学校特殊津贴”,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以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体,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为补充的收入分配体系,持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不断提升教师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